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
与美术风格总是在变化的欧洲不同
中国美术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
一起来领略中国美术的魅力吧
《鹊华秋色图》
画作信息
作者:赵孟頫
创作年代:元贞元年(1295年)
画作类型:水墨,设色
材质:纸本
规格:纵28.4厘米,横90.2厘米
现收藏地:台北故宫博物院
创作背景
《鹊华秋色图》作于元贞元年(1295年)冬,这年,作者在任满济南路总管府事,奉召进京又称病辞官回到故乡吴兴。与此同时,祖籍济南的南宋文学家周密自曾祖父随宋高宗南渡客居吴兴后,从未回过故乡,听归隐山林后的作者时常赞美济南的优美风光,勾起了思乡之情,于是请他详细介绍故乡的风土人情。作者被周密深深的家乡情结所打动,觉得把济南风光画出来赠与友人,比口头讲述更加直观形象,便挥毫泼墨,作下这幅画。
画作内容
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,从近景直伸展到远处的地平线。
在这好像无际的平远景上,最重要的是两座山: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,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;盘踞在左面的是鹊山,形如面包,又如水牛的脊背。画题就是由这两座山而起的。
鹊华二山与近景之间,树木紧多,疏落散布,有杨树、稚松及其他各类。画的左方,可见山羊四五只,在几所简陋的茅舍简啮食。水边轻舟数叶,舟中渔叟正安静地工作。其时正是秋天——一片宁静,有的树叶已脱落了,有的亦赤黄相间。
艺术鉴赏
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,右边是华不注山,左边是鹊山,均安排在远景位置。两座山的形状,呈尖三角形(华不注山),一呈半圆形(鹊山),两者遥遥相对。在刚柔对比中,更显得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。图中中景、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。
鹊山为淡花青,华不注山为淡青绿,颜色较为醒目。其他诸景如洲渚、树木等多施以深浅不一的青色,房屋、牛群和一些树叶则用红、黄、精等暖色系,色调冷暖交汇,既显示出秋的清旷高洁,亦呈现出人情的和乐安详。
画上树干不是用两条线勾廓外形,而是把边线与树皮的纹理结合在起勾绘。画上近景中景的树叶,点绘得比较疏朗,远树画得简洁,整体感较强。鹊山用披麻,皴法较密。华不注山正面运用了“荷叶皴”,线条从上直落,交叉处稍留空白,突出山的嶙峋之姿。侧面用“解索皴”,整个山体两边皴擦少,边线模糊,但体积感较强。汀岸、平原采用了长披麻并以笔力的轻重,线条的疏密,落墨的深浅凸显干湿,表现出了大自然的节奏和生命。
一审:王绍东
二审:郑志玥
三审:郑志玥